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用一生寻找“中国”,终于在60岁写下开头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2-01-07



他们用一生寻找“中国”
终于在60岁写下开头
文:南风窗  编:先知书店

北京亦庄有一对学者伉俪——刘刚和李冬君夫妇,他们60岁的时候,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写下了一个开头。
 
这对夫妇相识于南开大学,同受到一位名师的指点。他们这辈子都投身于中国历史,年轻的时候在乡村亲身见证父辈们的历史,后来在南开历史系专攻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
 
他们也一直都在讲历史。李冬君教授在南开不做课题,却只喜欢给学生讲古代艺术史,讲日本文化,讲战国诸子。刘刚先生做生意赚的钱,也全花在游学上,如今他常常带着一帮学生或者一群商人,一边走在考古遗迹的现场,一边侃侃而谈过往历史的景象。
 
他们都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学者”或“作家”。他们最喜欢的,反倒是拾掇院子里的紫藤和水仙,闲暇时写写诗,请客人用他们儿子自己烧制的瓷器喝喝茶。


▲两位老师的家

▌学者伉俪的诗意人生

李冬君老师在一次讲座中提及她20年前撰写博士论文时,有一个大胆举动,就是没有按照典型的学术语言写作博士论文。

学院派的博士论文一向是欧化语言加新奇理论,无非是一种新八股。她写作博士论文,却用了一种偏古典的白话文。
 
她想,既然是写作《孔子圣化与秦汉儒者的外王运动》这样的题目,文章要与先秦诸子的活跃思想相称,不仅在内容上无需各种新奇术语,在形式上也可以用一种诸子使用过的诗化的、散文式的表达。
 
她一直有一个执念,就是写出来的东西得让人喜欢看,学术论文也可以变得好看。
 
她在学术上专攻的是先秦思想史,但她更喜欢书画、陶瓷、青铜器、诗歌这些,她和刘刚都善于从历史里发现美的事物,这是有价值的、恒久的。

这些年里,她和刘刚一起逛遍了中国大大小小的公开的、私人的博物馆,其中不少从未面世过的藏品。她也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见到这些新东西放进自己的书里,让更多人看到。
 
2000年,她的论文很幸运地通过了七位答辩委员会老师的审查,而她此后的写作也延续了过往诗化写史的路子。她翻译的《叶隐闻书》,她自己创作的《落花一瞬》,都是这样的风格。
 
很幸运,刘刚和她的想法从一开始便完全一样。


▲李冬君老师(左)与刘刚老师

李冬君和刘刚在南开的导师是历史学家刘泽华先生,李冬君后来留校任教,刘刚则是早就出去经商了,做过不少投资,其中比较有意思的还是跟历史相关。
 
他和《雍正王朝》的制片人苏斌是朋友。《雍正王朝》是1999年播出的一部电视剧,苏斌原本打算拍一部曾国藩题材的,找了刘刚一块儿研究,不过没能弄成。后来《雍正王朝》轰动大江南北。不过,这种王权主义的题材,刘刚又不感兴趣,就没有参与。
 
不久之后,刘刚投资了苏斌2001年的一部新戏《李卫当官》并作为顾问。这也是一部大获成功的电视剧。相比于引人入胜的宫廷权谋的历史题材,刘刚更喜欢一些小而美的历史细节。
 
再后来,刘刚投资电视剧的生意就没再做了,与电视剧的缘分却还在。


▌探索文化的江山缘起
 
一向热爱历史普及的刘刚和李冬君没有在电视剧的道路上一路走下去,还是回到了书斋,潜心创作,因为这时候他们有了新想法。这个想法就是“文化的江山”。
 
“文化的江山”缘起于他们从上学到写作的漫长过程中。

他们接受的学术训练是研究“王权主义”的中国,中国历史的学术范式和写作范式也一向是“王朝中国”,简而言之就是帝王将相和宫廷权谋。即便唯物史观已经建构了一个不同的讲述历史的方式,但在大众的认知层面,大家更喜欢的还是运筹帷幄、杀伐决断的段子。

2008年完成了《文化的江山》上下卷书稿后,他们去了江南。一方面是游玩,一方面是为了把那部“大纲”往前往后延伸开来,把“文化的江山”讲得更明白,——这部上下卷的书卖了2万套,但确实只是个大纲。

不少官员和商人读到了这本书都很感兴趣,还不停地找他们打听什么时候还能看到完整的版本。
 
刘刚和李冬君总是对他们说:快了,快了。然后一等就是10年。
 
▲宁波走马塘村,李玉祥摄影
 
这是一种很有历史感但也很有现实启发的实实在在的事情,然而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没有这些村落的一席之地。但它们很重要,这些才是真正体现“中国”本色的一些事物,写作中国历史,怎么可以完全跳过这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后来他们去了慈城古镇。
 
李冬君老师回忆:来到慈城,便停下了脚步,决定将后半生写书、做学问和生活的时光都交付于此。


▌他们一生的功夫就是为中国文化著史
 
浙江保留了中国最多的古代书院,浙东学派是明清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群体,并且,良渚遗址在这里,王阳明、黄宗羲、全祖望的墓都在这里,他们曾带着一群人就在黄宗羲的故居给他们讲黄宗羲,还有整个晚明的思想界。
 
听那些学员说,这种现场讲历史课真的能让人觉得,思想史不是一件枯燥事情的世界。
 
枯燥的历史一旦经由现场与阐释的交织,就焕发出新鲜的生命力。这是刘刚和李冬君一直实践的历史普及的方式,不只是创作和阅读,还要通过在现场的游学走读触摸历史。
 
刘刚在慈城的时候,还要完成一个重要的工作:当初“文化的江山”只有古代部分,商代以前的中国在哪里,宋明以后的中国又走向了何处,这都是需要继续弄清楚的问题。
     
于是他跑遍了江南一带大大小小的遗址,后来又为了将“良渚化世界”梳理清晰,按着司马迁“从东南到西北”的运势线,考察了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明源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诸多遗址。

▲反山遗址


青铜文化是怎么进入中国的?青铜文化以前中国文化的形态是怎样的?青铜文化为何没有像从西到东沿着亚欧草原毁灭三大文明古国那样毁掉中国文明?这些都是让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困惑了很久的问题。
 
经过10年的探索,刘刚和李冬君终于弄清楚了史前中国的图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他们发现了良渚在中国国家起源中的独特地位,而不只是仰韶和龙山。

另外,只有理解了中国的玉文化在阻击青铜文化并与青铜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的历史,才能解读夏和商的青铜器,以及夏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因此,他们一生的功夫,都是为了讲述“文化的江山”。


刘刚、李冬君两位老师不仅学问渊博,还曾下海创业,对哲学、军事、财经、摄影、文学、诗歌无一不精通。因此,他们的作品具备思想史家的背景和训练,文字不拘泥于成见,不局限于考据,重视贯通式的哲学思辨,善于独立思考带来的新鲜见解。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两位老师“文化的江山”系列。读懂中国的文化历史,才能更理解今天的中国。

◎理解中国历史与中华文明的新视角:这套书打破了从该朝换代、帝王将相看中国的方式,而是把历史放在文化中。

◎诗性的文笔:本书用诗性和审美的写作技巧贯穿始终,不用成语,不用晦涩的理论,专注于历史现场和原始文本解读。

◎全球史的视野,多学科的融合:把“文化中国”放在世界史的框架下,结合了地理、考古、艺术、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的智识。

◎一套建立文化自信的文化中国读本:世界在重新定义中国,中国如何面对世界时,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研读的文化中国读本。

这套《文化的江山》,两位老师从40岁时开始构思,50岁完成初稿,经过10年的打磨沉淀,最终写出了12册体系、100多万字的著作。现已出版前七册,囊括先圣时代的中国文化图景,是历史与考古、诗词、绘画、哲学的碰撞,给读者一套充满独到见解和新意的中国史。这套书是两位老师的双签名版,数量有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招聘 | 与书相关的一切都在这里
受过苦难的民族很多,能写出伟大著作的却很少
吴思:我们文化里最缺失的一课
王朝赫赫,不过表象;文化默默,乃历史本体
卢梭的“美丽陷阱”:当正义背离自由
文明的堕落,从语言开始
《慈禧全传》:历史小说“顶峰上的顶峰”
有思想的人,因清醒而注定孤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